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其他类别 >> 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

光启研究院院长刘若鹏[编辑]


刘若鹏在深圳长大,自深圳中学毕业后先后在浙江大学、美国杜克大学求学,被称为“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

简介

刘若鹏(Ruopeng Liu, President at Kuang-Chi Institute)。
2002年,保送浙江大学。
2006年,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混合班毕业后,获美国杜克大学研究院的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学习。被称为“深圳新生代科技专家”。
2009年,刘若鹏率领他的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可以引导微波“转向”,从而防止物体被发现。这一成果在2009年1月16日的《科学》杂志刊登,刘若鹏是第一作者。这一成果也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在同一领域进行研究的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理论物理学家约翰·彭德里爵士预期,军方可望在5年内利用这种技术,来避免船舰和坦克被雷达的微波探测系统发现行踪。

 

研究院机构

他的身边,是和他同样年轻而优秀的团队——研究院的核心成员年龄均低于33岁,都来自世界顶尖研究机构,迄今已在《科学》等顶尖科技期刊以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

据了解,该研究院倡导一种高度学科交叉与突破创新相结合的研究风格,致力于国际新兴尖端交叉科技研发。目前该院已充分融合了电子信息、生物光子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并在新型材料、传感与网络等科研领域内取得核心尖端技术,应用服务于工业、医学、生物、环境等领域。这被认为会对深圳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实现对新兴尖端科技的突破,乃至取得我国占领国际新兴交叉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履历

学业有成 科技报国

“带着成果回国,让国家在超材料领域具有先发优势”

初见刘若鹏,看上去的确很普通:个子不高,眼睛不大,貌不惊人,衣着普通,身材还有点发胖;成长在深圳一个普通家庭,读小学、中学、大学,又出国深造,继而回国创业,履历看起来也是按部就班。

看起来普通的刘若鹏,却有着不普通的经历:就读杜克大学期间,他攻关“超材料”领域,率领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隐形衣”,通过引导微波“转向”,防止物体被发现,2009年发表后,引起学术界、公众媒体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科学家实现了隐身衣。”另一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如是报道。他甚至收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就职邀请。

就在科研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却选择回国。“我们在进入超材料领域时,连‘超材料’这个名字都没有,即使在美国,它都是最新、最前沿的领域;而我们这几个人就是这个领域的先驱。”谈起4年前的那次选择,刘若鹏感慨道,“如果我们带着成果回国,那么中国在这个高精尖领域,不但不输于发达国家,还具有先发优势。”

打定主意,他说服团队里另外4名主要成员一起回到深圳。在他们看来,原始创新最重要的是人,只要团队在一起,即使离开美国的先进设备和科研环境,回到中国一样能够做出成果。赫赫有名的光启研究院从此诞生。“取名自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矢志‘为中华科技复兴而奋斗’。”27岁的刘若鹏也成为国内最年轻的研究院院长。

他们回来后,在没有任何官方背景的境况下,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零开始,砸进身家性命,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有的同事,年纪越来越大,忙得没时间要孩子;还有的,有了孩子,却又流产了,到现在还怀不上。“是我把他们‘忽悠’回来的,我特别怕对不起大家……”

迈沟越坎 勤勉创新

“拿自己做实验,给自己开刀”

每天,刘若鹏和伙伴们挤在2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起工作,忙到凌晨才回家;没有实验室,测试电磁波就得钻到地下车库里……“我们不仅要研究,还要研究‘怎么研究’。”刘若鹏说,比艰苦条件、超负荷工作更难的是对研究院运作模式完全“一抹黑”。“我们不仅是在科研成果力求创新,在运作机制上也创新,在创新模式和管理方式上相当于拿自身做实验,给自己开刀,看哪痛哪不痛。”

“我们原来仿照很多类似机构,建立一套完整的制度架构和流程规范,最后发现不奏效,出不了东西。那段时间最难熬,研究院差一点死掉了。后来索性放手一搏,我说,‘抛开所有的制度、流程,我也不是院长,你们也不是那谁谁谁,大家就坐下来,头脑风暴,一门心思解决问题。’那段时间,每天都讨论到凌晨四五点,有那么4个月的时间,技术难关终于被攻克了。”刘若鹏把此后形成的创新模式称为“作坊式”。“对于原始创新来说,可能这种自由的、发散式的做法更有效,能把大家的头脑‘爆发式’地激发起来。”

跟这些“坎儿”相比,刘若鹏觉得,这4年最困难的还是怎么说服“创新链”,包括市场用户、投资方去关注新技术、接受新技术。超材料的领域非常新,很多人不了解,而市场总是希望投资于可靠的、看得见“钱景”的项目。他坦言所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封装”——将自己的研究用通俗化语言包装出来,再向市场、社会推销。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也一定会回报舍得投入的人。短短两年,这个留美年轻人将一个原来只有5个人的研发团队,发展成为拥有近300人的顶尖研究机构,以平均每周申请25项专利的速度,占全球相关专利85%的成绩,悄然成为世界超材料领域的引领者。目前,光启团队突破亿级微结构超材料的设计制备,完成了亿级微结构功能超材料的研发与制作。搭建超材料先进设计、制备及测试平台;开发了先进的超材料系统。刘若鹏还部署搭建了计算能力在国内进入百强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在美国时用3个月做出一个超材料微结构,现在30分钟之内就可以做出百万级别的超材料微结构,超材料的设计和仿真能力大大提高。

梦想为擎 矢志原创

“希望能有更多企业,靠‘原创’力量发展”

在科学家、创业者、梦想家这众多的头衔里,刘若鹏还是最喜欢“梦想家”。用他的话说,从高中到现在10多年里,创新的梦,从未“醒来”。事实上,整个光启团队一个共性:激情澎湃,干劲十足,讲贡献、讲投入,不求回报,不气馁、不退缩。“要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狂是基本条件。”在这里从事3年多航空特殊材料研究的岳玉涛感慨道。在他看来,光启更像是一个梦想家的俱乐部。大家因为梦想而相聚,在这里一起抱团,实现自己改变世界、改变人类、改变未来的梦想。

虽然梦想的狂热总不免遭遇现实的冷酷,虽然不少更加“实际”的人陆续离开光启;不过,越来越多的人经过沉淀,选择留下来,选择了继续“追梦”。不少人为了完成一项研究,常常会主动加班到晚上八九点,甚至不惜牺牲周末时间。

因为,不计功利、“不切实际”的梦想家精神,始终是原始创新最需要的东西。刘若鹏认为,自己和早期创业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原始创新、源头创新。“早期,由于社会物资匮乏,各项技术滞后,创业者如果能让国外不少现成的先进技术在国内落地,或者打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再加上一些坚持,或许就能获得成功。”

“而光启的成功,比的是原创。”这个年轻人头脑成熟而深刻,“光启成立4年来,*总书记、汪洋副总理等都来参观过。对于一个4岁的企业来说,这是巨大的荣誉。我觉得,这些国家领导人来光启,是在发出一种信号,那就是希望中国能有更多的企业,站在世界的潮头,靠着‘原创’的力量发展。

参考资料: http://cpc.people.com.cn/n/2014/0505/c64104-24973506.html《 人民日报 》( 2014年05月05日 06 版 百度百科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108/15/t20110815_22618483.shtml(深圳特区报)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361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余斯烨

最近更新:2014/11/5 1:54:33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