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区县政府学校网站1 >> 陕北窑洞

陕北窑洞[编辑]


简介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一般窑洞为用石头或者砖头砌,窑洞上面覆盖厚厚的夯实的黄土,规模大的可做成并列多间或上下多层,外部也可另建房屋形成院落。下沉式是在平地上向下挖院式天井,再在井壁横向挖窑洞,分正房和厢房,入口坡道在东南角。独立式实际上是窑洞形的地面建筑,冬暖夏凉。它与一般四合院没有太大不同,前面有木构檐廊,屋顶覆土成平顶。

历史渊源

      土穴窑洞式建筑居住形式最早发生在黄河中游、晋陕峡谷两岸的黄土高原上。距今5000—6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文化为标志的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期的新石器早中期文化,和距今约4000年的龙山文化为标志的父系氏族社会的新石器晚期,黄土高原窑洞不单成为这两种文化的内容,而且发育得相当成熟——“吕”字形窑洞居室已经出现。

      黄土高原南界的西安半坡先民的45座居住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方型、圆形的半地穴式。而在陕北,发掘出的穴居遗址已发展到具有内外两室的“套间”性质,呈“吕”字形,石板铺地,料礓石粉抹墙,还建有我国最早的壁炉。在山西省石楼岔沟有仰韶文化穴居遗存,平面呈方圆形,中央有灶,入口处小,已有了门的雏形。

      内蒙古凉城园子沟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穴居聚落遗址,其中横穴28座,3间为一组,已呈“一明一暗”的“套间”雏形。新石器时代正是恩格斯所说的从母权走向父权,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是“一切文化民族在这一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此也正是以陕北轩辕黄帝陵为标志的传说中的炎黄时代。先民们就这样经历了从原始穴居到人工穴居、半穴居,最后酿成了土窑洞的出现

地区分布

      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主要形式有地坑窑、沿崖窑、锢窑。

      据初步统计,自解放至今,中国的窑居群众总数达一亿一千万,目前仍采取窑方式者则有四千万人之多。其分布区域以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为主,很多贫困户居住的土窑,年久失修,由于暴雨洪水、滑波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造成窑洞房屋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广大窑居人民群众随时面临着生命危险,希望知情者告知群众,不让他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窑洞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见图),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我的导师刘加平先生曾经这样评价窑洞建筑:窑洞冬暖夏凉,住着舒适,节能,同时传统的空间又渗透着与自然的和谐,朴素的外观在建筑美学上也是别具匠心。

      陕北的窑洞 是依山势开凿出来的这样一个拱顶的窑洞。由于黄土本身具有直立不塌的性质,而拱顶的承重能力又比平顶要好,所以窑洞一般都是采取拱顶的方式来保证了它的稳固性。陕北取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作民居,有冬暖夏凉的优点。

      窑洞民居可分为地坑式、沿崖式和土坯式三种。地坑式窑洞在地面挖坑,内三面或四面开凿洞穴居住,有斜坡道出入。沿崖式窑洞是沿山边及沟边一层一层开凿窑洞。土坯拱式窑洞以土坯砌拱后覆土保温。此外还有砖石砌的窑洞式民居。地坑式窑洞也见于黄土层厚的豫西平原地区,如河南巩县的地坑式窑洞,常常是整个村庄和街道建在地坪以下,远远望去,只见村庄的树冠和地面的林木。地坑式窑洞顶上的土地,仍然可以种植庄稼。甘肃东部也有这种地下街道。从西方环境建筑学家的观点看来,这种地坑式窑洞建筑是完美的不破坏自然的文明建筑。

      地下窑洞的组合,仍然保持北方传统四合院的格局,有厨房和贮存粮食的仓库、饮水井和渗水井,以及饲养牲畜的棚栏,形成一个舒适的地下庭院。在地段的利用、院落的划分、上下层的交通关系、采光通风和排水都有很巧妙的处理方法。

窑洞类型

靠崖式

      靠崖式窑洞有靠山式和沿沟式,窑洞常呈现曲线或折线型排列,有和谐美观的建筑艺术效果。在山坡高度允许的情况下,有时布置几层台梯式窑洞,类似现代楼房。

下沉式

下沉式窑洞就是地下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塬区—没有山坡、沟壁可利用的地区。这种窑洞的做法是:先就地挖下一个方形地坑,然后再向四壁凿出窑洞,形成一个四合院。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里的树梢,看不见房屋。

独立式

独立式窑洞是一种掩土的拱形房屋,有土墼土坯拱窑洞,也有砖拱石拱窑洞。这种窑洞无需靠山依崖, 能够自身独立,又不失窑洞的优点。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房屋则称“窑上房”。

濒危保护

状况

陕北窑洞搜集、整理、研究工作,在延安市委、市政府、宝塔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民间文化人士的积极工作下,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仍需要我们关注一些问题。

(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深入,现代高楼与时俱进土窑洞大量废弃,接口窑开始“退役”。石窑、砖窑随着兴旺。

(二)因历史久远,受风雨侵蚀严重。故一些历史窑洞遗址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保护措施

(一)延安建成世界最大的窑洞建筑群—延安窑洞宾馆。对继承和保护陕北窑洞,将起到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延安大学窑洞建筑群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受风雨侵蚀严重,目前正在重建,重建后的窑洞群保持原有风貌,由6排200多孔窑洞组成,将成为一个爱国教育的中心。

(三)延安枣园、杨家岭革命旧址的维护修缮。

(四)米脂“三大园”的维护修缮。

2007年宝塔区,政府拨出专项资金10万元,用于保护宝塔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力度对陕北窑洞进行保护。主要是对历史遗址,以及陕北窑洞群的保护。让陕北人民对自己的窑洞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让外地游客更加喜爱“农家小院”以及陕北勤劳、善良的人民。

开发保护

米脂“三大园”旅游资源开发,打造“米脂三大园”品牌。

1、俗云:“人是窑的楦子”,主人的悉心呵护使这些民居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从其原始形态保存意义上讲,为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条件。

2、周边大环境丰厚的烘托。富县羌村杜甫所居土窑,志丹红砂石窑,长城沿线束条拱屋顶柳笆庵,延安大学、米脂中学、榆林农校旧址窑洞群,府谷七星庙—砖收顶的民族融合穹顶,统万城版筑技术等等,以其联系紧密和互动为米脂窑洞旅游开发起到铺垫和衬托作用。

3、人文旅游资源内涵丰富。民居修造为百年大计。历来有许多讲究和方俗。包括造址、朝向、奠基吉日、门窗尺寸、内部摆设、合龙口、暖窑,都讲究“风水”。

4、汉画像石的现代解说。陕北土窑是“陶复陶穴”的继承,但作为石拱窑,其具体模板至少可从陕北汉墓的石拱造型得到印证。汉画像石在陕北的大量出土,内容之丰富,雕艺之精湛,世所罕有。发达的匠作技艺使米脂获得“石半县”的徽号,“没有建筑师的建筑”的石拱窑修造,从整体构图到石狮、门墩、挑檐等石构件细部的精雕细刻,全凭石匠的眼力和手上的“锤子功”,实际上是两千年汗画像石的继承和发展。

5、生态环境的未来意义。窑洞属地下空间建筑类型。因其冬暖夏凉,不占或少占耕地,不破坏生态环境,省材节能,造价低廉,防火、防震、防辐射、防兵袭性能好,而具有了生态建筑的未来意义。窑洞不但不会消亡,且将大放异彩!

6、景点集中,交通便利。上述三处窑洞聚落,分别位于米脂城东十余公里的几处沟岔上,有公路直抵景点。米脂地处210国道要冲。随着火车客用的开通,三处窑洞旅游则有一定的客源。以米脂城为中心形成窑洞,汉画像石、千佛洞、李自成行宫、革命文化的旅游小三角,又以榆林为中心形成榆林、白云山、米脂、统万城旅游大三角,加上佛寺道观游,民间艺术游,其内容是相当丰富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扩展阅读: 陕北窑洞图片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nc=1&ie=utf-8&word=%E9%99%95%E5%8C%97%E7%AA%91%E6%B4%9E 黄土深情之——那一孔孔窑洞 http://www.wutongzi.com/a/69014.html
相关词条: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93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郝彤彤

最近更新:2014/11/12 14:37:30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