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络营销词典 >> 互联网及网络营销人物 >> 姬十三

姬十三[编辑]


【简介】

     浙江省舟山市人,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中文名: 嵇晓华
别名: 姬十三
出生地: 浙江舟山
出生日期: 1977年

职业: 互联网、科技传播
主要成就: 创建科学松鼠会、果壳网
专业: 神经科学
职位: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基本资料】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

  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

  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2008年4月创办科学松鼠会,倡导“让科学流行起来”;

  2009年获“第八届上海大众科学奖”,被评为“2009年度时尚先生之科学传播人物”;

  2010年获科技部评选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2011年荣获“2011年度商界青年生活领袖”之“梦想领袖奖”。

【学习经历】

  复旦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

  2001年9月—2007年7月(5年10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系分子与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

  1996年9月—2001年7月(4年10个月)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中学

  1990年9月—1996年7月(5年10个月)

【人物经历】

从博士到作家

  第一次听说姬十三是在三年前。那时他正准备将三年来的专栏集合成一本书出版。虽然人在上海,但他的影响力却广泛推及到北京等大城市的文化青年中。32岁的姬十三是个白面书生,尽管多年来他总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但和大多数实验室理科生不同,他有着出色的社交天赋。他总是面带微笑,说出来的话已经过严密的思考。他给自己的博客取名为“脑力劳动”:“科学是极其枯燥的,但也可以是非常有趣和美妙的──只要我们办得到的话。”

  这个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系的博士,从2004年开始向媒体投稿。那时他还是研究生,他的文笔以幽默见长,擅长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他的一位朋友曾说:“姬十三善用生物学术语创造一门新的流行文化派别,学院派的顽皮,进入大众流行渠道,很容易为热衷于智力游戏的年轻人群效仿。”

  2007年,在写了三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可以拿着优秀的毕业论文,像他大多数同学一样,申请去国外继续走学术的道路。或者,他留下来,在上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曾分别去一个事业单位和一个制药公司实习,但那两段经历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最后,他决定什么也不干,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毕业后的半年间,姬十三每周大约要写三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为他迅速赢得一大批粉丝。事实上生活也没那么糟糕,他一个月可以赚到将近一万元。但专栏作家当久了,他觉得这种生活仿佛没有尽头,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

发起科学松鼠会

  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在复旦大学读完神经生物学博士,从上海来到北京,见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他想到在网络上做一个论坛将大家联系起来。

  此时姬十三想的只是加强大家的联络,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网上论坛。 “多人协作的作用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不易放弃。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科学这方面人很少,能得到别人帮助很重要。”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优势所在。

  4月底的时候松鼠会的群博就上线了。松鼠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

  之所以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

参与对象

  参与松鼠会活动的主要是成年人,平均年龄在26岁。“成年人对科学的喜欢,像看电影,未必知道导演是谁,只是凑热闹。”姬十三说,“生活很紧张,对他来说,松鼠会的活动是和城市中的音乐、电影同时存在的另外一种活动,是一种补偿和调色,而非生平志向。”

【创业历程】

逼成CEO

  科普算不算公益?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传统公益圈的人认为,只有那些帮助弱势群体的团体,才具有公益性质。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你们是锦上添花,”对方说,“但不是雪中送炭。”

  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赢利的打算。在中国,这种迂回曲折的途径,是许多草根NGO的选择。大多数原本试图注册NGO的组织,最后都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姬十三说,“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

  2009年1月,经过松鼠会几个核心人物的讨论,他们在北京正式注册了一个文化传播公司。三个月后,姬十三辞去先前的工作,专职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要带领这群松鼠挣钱了。

  少有人知道松鼠会背后还有一个松鼠文化传播公司。尽管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松鼠会打下经济基础,不过这仍然招来一部分人的质疑。

从一群松鼠到果壳互动

  2010年1月,姬十三把办公室换到了现代城一栋高层建筑里。180平方米的大房子,宽敞明亮。但这里的房租差不多是之前的四倍。客厅摆着四排简易桌子,坐满了人。公司成立一年后,姬十三的队伍扩大了好几倍。他说,相对于资金,人才缺乏更是他们的软肋。

  他需要更多既懂科学,又懂管理,最好还能当个编辑,搞点活动的松鼠。但更多的员工,意味着更多的开销。以目前的规模来看,一群松鼠文化传播公司每个月将近10万元的成本。和一年前相比,这个数字也翻了好几倍。但外界似乎仍然看不清,这个公司到底以什么在赚钱?它能坚持多久?

  姬十三不愿对此多谈。他的自信,对于维持整个团队的运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你不担心?”我问他。“不。我比较乐观。”他说,“如今账面上的钱,已经够我们坚持到年底。”

  这些钱都从哪里来的?除了股东们追加投资的一部分(姬十三也在继续往里投钱),这些收入几乎都靠公司接下来的零散的项目。可能是帮电视台策划一个节目,可能是政府的一个科学项目,也有可能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合作。但他们也许再也不会接着撰写社会责任报告这种业务。“那太难。”他说,“而且我们尽量挑选和科学有关的合作。”

一直在坚持

  但姬十三的一些朋友仍然很担心。这种忧虑来自两方面,他们害怕这么一个优秀的团队最后因为经济而死掉,但同时,他们也担忧他在商业上走得过于偏远。对于身在其中的姬十三来说,他正努力打消这些疑虑。

  姬十三决定把科学松鼠会和文化传播公司完全分开。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又得回到一年前他尝试的途径,他要从法律上把科学松鼠会变成一个真正的NGO。他计划在今年下半年,在上海注册。如果成功,那意味着姬十三的团队中,有些人可能得带着两张名片。一张是商业的,一张是公益的。

  为了在品牌上将科学松鼠会与商业公司区分开来,姬十三决定将原有的公司名“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

  他们从商业公司赚来的钱,会支持一部分给松鼠会,作为基础运营的费用。同时,松鼠会作为一个合法的NGO,也终于有机会自己去寻找基金会的支持。“我希望两边都能大起来。”

  以商业反哺公益的模式,并不新鲜,但这可能更需要一个拥有坚强性格的人。像大部分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一样,姬十三的理想主义情怀是他接下来事业的重要支撑。他希望科学松鼠会能真正从大众文化的角度去传播科学。“它应该更有担当。”他说。

颁奖

  但无论姬十三以哪个面孔出现,他都才刚刚开始。2009年,《南方人物周刊》评选“我们时代的青年领袖”,“科学松鼠会”获得了团体奖。在颁奖台上,姬十三坦诚当年靠的是激情和理想,但一年以后仅凭激情,没有办法再维持这样一个事情。“我们进入了很关键的年头。”他最后说,“我们要维系当初的理想。”

【人生历程】

出道

  姬十三只是一个江湖化名,他的本名叫嵇晓华,1977年生人,在创立“科学松鼠会”之前,是复旦大学里一个生活低调、自称“比较文艺”的神经生物学博士。

  “我其实对科研并不感兴趣。”在学校时,姬十三偷偷摸摸写了很多诗歌,但只限于自家欣赏,从未发表。但在2004年那一年的秋天,这个“文艺”的理工男突然再度拿起了笔——这次写的不再是诗歌。

  他以“姬十三”为名写的第一篇东西,与他的专业神经生物学有关,算是科普一类的,但文字风格却俏皮幽默,迥异于一般的科普文章。

  《牛顿科学世界》的主编唐云江看上了这个毛头小子的文笔,觉得他很有写科普文章的潜力。初出江湖就旗开得胜,姬十三兴奋莫名。于是在科普写作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十多家科学类杂志成为姬十三激扬文字、挥洒性情的新战场。

  但数月之后,他开始不满足。“杂志的受众面太窄了。”他想玩点新花样。

  姬十三开始在博客上自由写作。

  “科学是应当而且可以写得很好看的。”姬十三秉承着严肃问题娱乐化、娱乐问题严肃化的写作态度,在网上贡献出了一系列类似“刺猬与精液”这样看似娱乐、实则严肃的科普文章。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博客喜欢上了他的科普文字。

  “贴近生活的,给人挠痒痒并且挠的很舒服的文字……”

  “看得自己心花怒放。文字这么清新,讲解这么明了,角度这么有趣,啊呀呀,简直可以当得上两个字的当今最高评价:闷骚。……”

  追看他博客的粉丝们长吁短叹,在博客留下一篇篇仰慕不已的留言。

  就这样,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理工男在通往“科普”的道路上开始一路狂奔。

立派

  独行侠做久了也难免孤独。

  声名鹊起的姬十三也有萧索落寞的时候。几年科普写作下来,他迫切想找到他的同路人。于是,在2007年的冬天,在MSN上发生了一次对松鼠会历史有着重大意义的聊天。聊天者是姬十三,以及一些活跃于网络的科普作者和媒体人士。

  2007年11月20日,姬十三从上海出发,只身北上。在北京和一帮志同道合者进行了密谈,会议决定在Google上建一个名叫“科学松鼠会”的私密论坛,此前浪迹天涯的各路侠客均安家于此,互为交流。

  一个特立独行的门派自此诞生,“松鼠”从此成为这一帮派成员的江湖字号。次年三月,一群“松鼠”聚首于北京北三环边上的一家书吧。姬十三提议设立一个群博,成为松鼠会的文字大本营,这一提议立即得到松鼠们的一致通过。2008年4月28日,群博正式上线。“科学松鼠会”正式开山立派,征战江湖。姬十三也告别上海,前往京城执掌中枢。

  “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姬十三希望和朋友们一起,象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在姬十三的忽悠下,一大帮出身理工、能写会画的的江湖儿女被吸引进了松鼠会:

  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女侠“桔子”。

  在《新京报》开过《动物行星》专栏的大学生物老师“瘦驼”。

  做过美编、玩过乐队的高分子硕士小庄。

  群博的写作内容五花八门,从“庄家为什么不输钱”到“太阳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从“亲吻的美妙感来源”到“克隆人的秘密”,群博的写作内容无所不包。姬十三所倡导的“有趣而严谨的科学写作”也在群博里继续发扬光大。

  值得称道的是,“松鼠会”的写作并非只是天马行空,关注当下现实的热点也是“松鼠会”坚定的写作理念。从汶川大地震到H1N1流感肆虐,对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松鼠们都会在第一时间推出相应的专题进行解读。

  在松鼠会创建之后一年,博客的日浏览量就达到了5万人次。这对一个以宣介科普为主旨的博客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2008年11月,“科学松鼠会”的博客获得了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最佳国际博客公众奖”,这也是在按摩乳、连岳等国内个人时评博客相继摘得该大赛的重量级奖项后,首次有国内的“科普群博网站”折桂。

  “松鼠会”就这样开始纵横科普江湖,引得跟随者无数。

  由于在江湖上名声渐长,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加入松鼠会。但想要加入却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绝大多数“松鼠”都是博士生,这保证了其专业素养。其次,入会之前,“准松鼠”们还得交纳一封 “投名状”——一篇科学文章。“我们既要看他的科学素养,也要看其文字功底。”

  在严格的选择机制下,松鼠会的松鼠从最初的十来人,有限的增长到现在120多人。“还有20多个工作者和志愿者。”姬十三说,即使暂时成为不了“松鼠”,也欢迎大家成为松鼠们的朋友。

前景

  有一些喜欢和关心“松鼠会“的朋友会时不时向姬十三问及松鼠会的未来。他们有些疑虑:这个由志同道合者走到一起的松散型团队未来能走多远?

  作为控盘全局的一派掌门,对于姬十三来说,这是不容回避的问题。

  对于松鼠会的未来,姬十三颇费了一番心思。

  “要考虑机制,也要考虑利益。”在考虑松鼠会可持续性这一点上,姬十三考虑的非常现实。

效益跟收入

  首先得让松鼠们有收入。虽然很多松鼠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但姬十三依旧以这些年建立的渠道,让松鼠会成员的好文章能尽量发表到各类杂志上。“松鼠会会帮着催促稿费。认真写一写,其实一个月还是能挣到六七千到一万多元。”他认为有了比较好的收入,松鼠们会释放更多的精力到松鼠会上面。

  而对于松鼠会本身而言,目前这种自由聚合的松散模式显然不是长久之道。作为一个民间的NGO组织,姬十三希望“科学松鼠会”在民政部门注册,但发现非常难。“所以,我们在工商部门注册一家公司来运作松鼠会。”姬十三说,他现在以这家公司为载体,做一些其他的业务,“比如活动策划”,挣钱来支付松鼠会的必要开支。

未来计划

  在姬十三的计划里,未来的松鼠会要获得更大的发展,一定会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但这条路怎么走,松鼠们还在摸索之中。

  “大公司会看重我们良好的品牌形象,而我们未来也可以进行一些商业化的运作。”但姬十三很严肃地说:即便与公司合作,也不会违背松鼠会最基本的科学准则。“我们提供一个公正客观的平台,供大家来探讨问题。松鼠会永远不会沦为大公司产品的托儿。”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玩的开心的松鼠们,是否能把科学的坚果一直快乐的剥下去,考验他们的就不仅仅是科学素养和文字功底了。

【人物影响】

  松鼠会在努力完成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姬十三认为,松鼠会的线下活动标志着这个团队的姿态,它成为一种可以效仿的生活方式。像美剧《生活大爆炸》一样,很多年轻人觉得很好,尽管他们未必喜欢物理学。他们是觉得剧中人物的生活方式很有意思,可以效仿,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很多人说想进松鼠会,跟“松鼠”交朋友,但可能从来没有看过松鼠会的文章,让他看也不会喜欢,但是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流行的标签——成为“松鼠”,与“松鼠”交朋友可以成为谈资,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成功秘诀

  松鼠会白手起家,借助一群理想主义年轻人的合力为本土科普创作带来震动。10月底,松鼠会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活动终于在兴业全球基金的资助下得以举行。姬十三还想继续努力,把科学嘉年华做成一年一度的项目。“做科普的人的创意能力、营销能力其实还很薄弱。这种情况下,科学节要想做得像音乐节那么有声势和号召力,其实很难。”他说。“科学嘉年华”

  2009年10月,科学松鼠会以一场盛大的“科学嘉年华”把自己推向舆论的巅峰。他们得到所有人的盛赞,尤其是年轻人和知识分子的喜爱。他们推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极力秉持着专业科学精神和幽默八卦的文风。100个会员松鼠,相当于100个不同领域的科学作家。

【让“科学青年”流行】

波动和体验

  姬十三的故事,开始被多家媒体注意和报道,然而,在传奇性的经历和生动幽默的文章背后,究竟埋藏了多少内心波动和体验?本人前去采访姬十三,来到科学松鼠会位于崇文门的“彩色”办公室——“松鼠之家”,这间不大的居民楼顶层阁楼被粉刷一新,二十多位不同背景的年轻“松鼠”欢聚一堂,姬十三打开香槟庆祝——他们成立了一家公司:“北京一群松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松鼠会的征途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宇镭:十三你好,很高兴能够采访你。听说近来松鼠会又有了许多新进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姬十三:自从松鼠会组织了许多科学传播活动,并受到众多媒体报道后,我们的网站流量陡增,服务器不堪重负。最近,我们在上海找到了新的服务器供应商,也重新做了论坛,目前读者登陆松鼠会网站的速度快了很多,日点击量平均在一万以上。同时,我们找到了这间办公室,真正实现了团队办公,希望能以此提高工作效率。

  宇镭:有不少人问,你是复旦大学生物学博士毕业,却放弃了科研工作,是否可惜,你回答说,科研工作对你来说是枯燥的,科学传播则比较有趣。然而松鼠会的理念又说,科学可以是有趣的,这是否矛盾呢?科学传播难道不是以科研的工作为功底吗?

  姬十三:这要因人而异。在我看来,国内的科研工作许多是重复和机械的,我的专业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试验科学,尤其如此。我不是很适应这种工作方式,对我来说做科学传播能接触更多新鲜事物。但是在同等环境下,我有许多同事则认为科研工作是很有意思的,并沉浸其中。所以,完全是根据个人情况作出的不同人生选择。

科学背景

  做科学传播当然是需要科学背景,但我也见过许多文科出身的人,只要对科学有足够的兴趣并不断钻研,同样可以把科学传播作得很出色。科研,至少在初期,需要你在一个窄的领域不断深入下去,而科学传播,则只要在相关领域短时间内有一定深入就可以了,了解的东西要广一些,这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宇镭:你丢掉了原来的职业,从上海来到北京,心态上有可否有什么重大的变化?你当初为了不愿意做许多简单重复的事情放弃了科研,但现在松鼠会的事情这样繁忙,这和你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有差异吗?

  姬十三:最大的变化应该是认识了很多的人,让我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东西,很多写作之外的事情,比如主持、管理、策划,我很愿意做这些事情,因为我喜欢体验生活的各种可能性。现在虽然很忙,但至少我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生活方式

  我们营造松鼠会这样的氛围,也是希望每一个加入进来的人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不管你想做什么事,只要我们觉得靠谱,就会调动各种资源帮助你,以实现你的价值。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进入到这里来,这个领域的人会越多,科学传播的领域也就越活。最终,我们要让“科学青年”变成一个流行词汇,一种生活方式。中青亮宇镭:曾有人批评说,松鼠会的受众更多局限于都市年轻人阶层,比如大学生、白领,而忽视了中国最需要科学知识的群体,对此你怎么看?

  姬十三:当我们做一件事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能力有多大,量力而行。松鼠会在过去的一年和未来的一年,目标受众确实定位在都市青年群体。这个群体的传播能力很强,容易受我们影响,也乐于影响别人。在两三年之后,我们的作者队伍一定会有很大扩充,也许是现在的五到十倍,那时我们当然就有力量去影响其他的群体,这是一个分阶段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

  宇镭:记得你曾经很担忧松鼠会的可持续发展,松鼠会之前的运作是不盈利的,成员都有自己的工作学业,仅凭兴趣来为松鼠会工作,而单纯的兴趣很容易随时间而枯竭。你们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经注册,并有了自己的“彩色”办公室,确实有盈利的考虑。松鼠会的发展问题除了你说的人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随着松鼠会网站流量的增加,将来肯定要换更大的服务器,背后还有增加的技术、人力成本,开销会越来越大。我们将尽量为公众作公益性的事情,办讲座、做活动、开放网站,这些公益色彩都会坚持下去,让读者能够免费获得信息。但是,我们会做一些盈利的工作去养活这些公益事业,比如我们公司计划成立一个图书工作室。

  宇镭:科学传播在西方传播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记者的收入也是最高的,而在中国,尽管政府目前对于科学发展和科学传播的投入力度在逐渐加大,但科学传播目前在国内依然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域。作为一个科学传播人,你认为松鼠会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

发挥平台

  姬十三:我个人认为,从业者的数量不够,是影响科学传播工作发展的重要原因。松鼠会在这方面能做很多具体的工作,我们将培养更多有科学背景的年轻人加入到科学传播的队伍中来,他们中的一些人将来会成为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会有更多的意愿去进行科学传播,另一部分人则会转变为具备更多团队素质的媒体从业者。随着这样的人数不断增多,假如能增加10倍,我们的科学传播前景将会很可观。

  我们网站的简介上清楚地写着,松鼠会致力于成为中国科学传播的一个平台,为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而努力,致力于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汇聚一群有能力的人去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松鼠会在大环境下要发挥的作用。

参考资料: 姬十三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892167.htm
扩展阅读: 一群松鼠创业记:http://money.163.com/10/0513/16/66J1V22I00253G87.html; 松鼠会:让科学成为流行色:http://www.infzm.com/content/37180;
相关词条:

果壳网,CEO,人物,科学家,作家,学者,松鼠会

合作编辑:

网络营销词典内容均由网友提供,仅供参考。如发现词条内容有问题,请发邮件至info # wm23.com。

词条信息

浏览次数:153

编辑次数:0历史版本

创建者: 李艳梅

最近更新:2012/5/4 5:45:48

词条分类导航

关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 本站动态|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联系作者| 问题和建议|

版权声明:网络营销教学网站所有作品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转贴、出版、篡改、汇编、编译等。